日本城市景觀背後,是政府到人民皆追求「整潔」的職人精神

編按:WallPlus希望以外牆更新專科工法,讓台灣建築物恢復健康也提升美感,而關於城市景觀美化與更新,日本人也許有更多的心得。朋柏實業有限公司的日本語翻譯施文華,曾經長居日本,在接觸外牆更新後,特別撰文分享他對日本街景與文化的觀察。

【關於作者】

施文華(華哥),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所博士畢業,喜愛觀察並分析日本文化。日文教育啟蒙於東吳大學日文系,雙主修法律系,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畢業。

曾任名古屋地方法院刑事庭通譯,日本著作權判例翻譯,及商業談判通譯。回台後曾於南台灣補教界擔任日語教師,及商務交流之日本語導遊。也曾擔任土城看守所法律諮商志工提供法律扶助。現任朋柏實業有限公司經營企劃部的日本語翻譯。

筆者在日本名古屋住過三年,擔任台灣旅行團日本線領隊五年,去過日本各大都市、鄉村、溫泉地甚至深山野嶺。旅行,在享受之餘,另外一個效果就是透過文化衝擊(Culture Shock的洗禮,可以進而反思自己、更了解自己。

赴日旅遊的朋友,當飛機降落日本前在飛機上俯視停車場時,應該會發現日本汽車的顏色以白色居多;走在機場內,也常會驚訝於日本的機場、設備、商鋪等整齊的設計與擺設、明亮素雅的色彩,令人賞心悅目;走出機場,映入眼簾的是城市景觀的簡潔、交通工具的良好維護,城市裡也不乏自然景觀,處處令人流連忘返、心曠神怡,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?

日本東京街道給人乾淨的印象。

.

▲日本東京街道。(圖/jirayu koontholjinda/Unsplash)

九州大分縣湯布院金鱗湖。(攝影/施文華)

.

▲九州大分縣湯布院金鱗湖。(攝影/施文華)

.

筆者喜歡觀察日本社會,本文就來跟大家聊聊自身觀察下日本人對於「景觀」的思維。自古以來,白色,在日本即被視為神聖的顏色,時至今日,日本社會多了其他「柔和顏色」(Pastel Color),要看到大紅大紫,反而是自然風景才有。

.

所以我們在日本可以看到傳統的「神前結婚」(神社婚禮)中,新娘穿著全白的和服;現代工業產物的家電賣場,大小電器產品幾乎以素色為主。

日本婚禮的傳統服裝,新娘會穿純白色的和式禮服。(圖/Christian Chen/Unsplash)

.

▲日本婚禮的傳統服裝,新娘會著純白色和式禮服。(圖/Christian Chen/Unsplash)

.

另一方面,日本街道隨時隨地可以看到寫著「美しい町を作りましょう」(譯:一起創造美麗的城市/城鎮吧!)的看板。

.

「美しい」這個形容詞,意思是「漂亮、美麗」,除了用來形容人,也可用在形容環境「整潔」的意思。也就是說,「整潔」這概念與「漂亮、美麗」在日文是可以畫上等號的。「美しい町」意思是「美麗的城市/城鎮」,也是「整潔的城市/城鎮」。

日本別府市民憲章第一句就是「一起創造美麗的城市吧」。(圖/Twitter @kms_ism)

.

▲日本別府市的市民憲章,第一句就是「一起創造美麗的城市吧」。(圖/Twitter @kms_ism

我們把整潔二字拆開來看,「整齊、清潔」,也就是「秩序、乾淨」我們先來看看「乾淨」──日本社會對「乾淨」要求到何種程度?日本「國寶級清潔女王」新津春子讓羽田機場連續多年獲評全世界最乾淨機場,她的清潔程度,細微到座位沙發墊內裡翻起來後的縫隙,以及要求到徒手包覆抹布伸進馬桶裡面擦拭。

被譽為「日本國寶級清潔員」的新津春子,2020年開設了個人YouTube頻道。(圖/擷取自新津春子YouTube)

.

▲被譽為「日本國寶級清潔員」的新津春子,今年開設個人YouTube頻道,分享掃除訣竅。(圖/擷取自新津春子YouTube

羽田機場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乾淨機場。(圖/Junpei Abe/Flickr CC by 2.0)

.

▲羽田機場大廳。(圖/Junpei Abe/Flickr CC by 2.0)

.

為追求整潔(或者說為追求「漂亮、美麗」),不放過任何細微之處,這種堅持,正是日本職人精神所在。

.

「乾淨」(潔)如上述,而「秩序」(整)呢?如果有跟團在日本旅遊的經驗,可能曾發現日本各遊樂區或風景區的遊覽車停車場,一定會有交通引導員指揮車輛進出及停放秩序;在清水寺、東大寺等著名歷史觀光景點,也可能遇到日本高中、國中生的「修學旅行」,整個隊伍一定是集體行動,學生一律穿學校制服,前後一定都有帶隊老師;日本的「優衣褲」(UNIQLO)裡,店員在各個角落不停折疊客人剛試穿的衣褲,總是試圖將環境時刻保持最佳狀態,讓客人消費時有良好感受。

日本停車場一定有引導員協助控管秩序。(圖/iMorpheus/Flickr CC by 2.0)

.

▲日本停車場引導員。(圖/iMorpheus/Flickr CC by 2.0)

日本東大寺前聚集許多修學旅行時的學生。(攝影/施文華)

.

▲日本學生校外旅行時一律穿著制服。圖為奈良東大寺前。(攝影/施文華)

.

日本社會似乎對於毫無章法秩序的人、事、物容忍度相對低。對於這樣的情況,曾有國人用「強迫症」來形容日本人,但我認為這就是「文化」。根據《維基百科》對「文化」的說明,「culture」一詞源自古羅馬哲學家使用的拉丁文「cultura animi」,原意是「靈魂的培養」,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,使其適應環境,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的人,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。

「文化」有各種定義,其中之一是「相互透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」;廣義的文化則包括文字、語言、建築、飲食、工具、技能、技術、知識、習俗、藝術等,總歸來說,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。對於不同文化,我們可以選擇是否學習、跟進,但避免對文化差異的衝突輕易下評論。

基於以上種種文化形成,當日本行政機關不斷呼籲居民合作維護環境整潔時,大多數日本人也因為崇尚「整潔」,願意在公私環境貢獻一己之力。官民合作的結果,便是一個整潔的居住環境,因為整潔,所以感覺美麗。

這樣的文化因子表現在建築物或廣告看板,不論城市或鄉村,站在日本街頭,我們看到的是日本人對於色彩與整潔的執著,因此較少「視覺暴力感」的產生,便形成外人所看到的日本整體景觀。

日本盛開櫻花的街景。(圖/Agathe Marty/Unsplash)

.

▲日本街景。(圖/Agathe Marty/Unsplash)

日本下吉田車站。(圖/Karen Z/Unsplash)

.

▲日本下吉田車站。(圖/Karen Z/Unsplash)

日本箱根溫泉飯店窗外看得到美麗的富士山。(攝影/施文華)

.

▲日本箱根溫泉飯店窗外景色。(攝影/施文華)

2022-03-01T10:29:08+08:00